高通反壟斷的反思:是靠政府還是市場自己?
發(fā)布時間:2014-03-24 08:37:56瀏覽次數(shù):161
早前,一個由30多家企業(yè)組成的手機聯(lián)盟向發(fā)改委舉報高通涉嫌壟斷。這個聯(lián)盟成員均為本土公司,它還有著更正式的背景:隸屬于中國通信工業(yè)協(xié)會,而后者由工業(yè)和信息產業(yè)部主管。它們向發(fā)改委遞交了一份報告,描述了高通的商業(yè)模式對中國手機產業(yè)的損害。
這份報告的形式感要遠大于其實際意義-早在2013年11月份,發(fā)改委便對高通啟動了反壟斷調查,而不久前,發(fā)改委的一位發(fā)言人稱已經掌握了足夠多的高通濫用壟斷地位的資料。假如壟斷罪名成立,這家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公司或將被處以10億美元罰款。
你不能僅憑它在蜂窩基帶芯片市場上63%的占有率便斷定它是壟斷的。發(fā)改委對于濫用壟斷權的判斷聚焦于它制定的2%至3%的專利費,這是芯片購買費用之外額外要交的一筆費用。
是否濫用,這存在很大爭議。一個發(fā)展成熟的市場最后拼的就是專利和標準。從商業(yè)角度,高通依靠專利獲取絕大部分利潤的盈利模式并沒有問題,這恰恰是它良好戰(zhàn)略的體現(xiàn)。
一個讓工信部著急的可能是4g之后,高通仍打算依靠lte專利收費,與此同時應該也有國防安全方面的考慮。棱鏡門事件之后,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擺脫跨國技術大公司的影子,高通自然也成了被提防的對象之一。如果以此為借口,雖然有悖市場準則,但也是可以理解-實際上政府也確有此意:工信部透露計劃斥資1000億設立一個國家基金以支持集成電路產業(yè),重點培育一些“龍頭企業(yè)”。而清華紫光已經先后收購銳迪科和展訊,意圖十分明顯。
但問題也在這里:政府當然可以進行壟斷調查,也可以保護本土公司,但如果以新的行政壟斷排斥市場形成的壟斷,就成大問題了。
從以往的經驗來看,政府出資進行的自主研發(fā)和產業(yè)扶植,通常副作用也不小,從td-scdma身上就能略見一斑。事實上,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大力扶持集成電路產業(yè),但收效甚微。假如上升到專利層面,更不是政府插手就能解決的。
不知道小米這樣的市場明星公司對這個調查持什么態(tài)度。就在今年1月初,這家上升最快的手機公司遭遇了“換芯門”事件:在它出貨的一批米3中,使用了另一種型號的高通芯片,兩者因成本相差約200元而遭到詬病。出于一種理性和友好的分析,它此舉的原因可能是源于高通方面產能的限制,這在它此前屢次供貨不足中也體現(xiàn)出來。
與其認為小米在供應鏈上存在嚴重問題,不如理解為它對上游的控制能力薄弱-原因很簡單,它對高通的依賴性很強,直到推出低端品牌紅米后才引入了聯(lián)發(fā)科,此前一直只有高通一家芯片供應商。
我們都知道,任何一個公司想改變自己在價值鏈上的地位,都至少要努力去做兩件事:一是降低上下游的集中度,二是讓自己份額變大。
小米是一家有潛力和希望的公司,但它在戰(zhàn)略上確實存在巨大的風險,專利就是其中之一。實際上,除了華為和中興,中國的手機公司和芯片商普遍如此。聯(lián)想最近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獲得了部分基礎專利,盡管數(shù)量有限。
但小米遇到的問題還是應該市場來市場去。我們希望小米能健康發(fā)展,但這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健康的商業(yè)環(huán)境中。
對于通信產業(yè),它發(fā)展的體系已經很成熟,因此,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在市場的體系內解決,而不是要這樣靠政府插手保護。企業(yè)如果尋求政府的保護,也必然要讓渡自己的權利給政府,這也是常識。
這份報告的形式感要遠大于其實際意義-早在2013年11月份,發(fā)改委便對高通啟動了反壟斷調查,而不久前,發(fā)改委的一位發(fā)言人稱已經掌握了足夠多的高通濫用壟斷地位的資料。假如壟斷罪名成立,這家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公司或將被處以10億美元罰款。
你不能僅憑它在蜂窩基帶芯片市場上63%的占有率便斷定它是壟斷的。發(fā)改委對于濫用壟斷權的判斷聚焦于它制定的2%至3%的專利費,這是芯片購買費用之外額外要交的一筆費用。
是否濫用,這存在很大爭議。一個發(fā)展成熟的市場最后拼的就是專利和標準。從商業(yè)角度,高通依靠專利獲取絕大部分利潤的盈利模式并沒有問題,這恰恰是它良好戰(zhàn)略的體現(xiàn)。
一個讓工信部著急的可能是4g之后,高通仍打算依靠lte專利收費,與此同時應該也有國防安全方面的考慮。棱鏡門事件之后,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擺脫跨國技術大公司的影子,高通自然也成了被提防的對象之一。如果以此為借口,雖然有悖市場準則,但也是可以理解-實際上政府也確有此意:工信部透露計劃斥資1000億設立一個國家基金以支持集成電路產業(yè),重點培育一些“龍頭企業(yè)”。而清華紫光已經先后收購銳迪科和展訊,意圖十分明顯。
但問題也在這里:政府當然可以進行壟斷調查,也可以保護本土公司,但如果以新的行政壟斷排斥市場形成的壟斷,就成大問題了。
從以往的經驗來看,政府出資進行的自主研發(fā)和產業(yè)扶植,通常副作用也不小,從td-scdma身上就能略見一斑。事實上,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大力扶持集成電路產業(yè),但收效甚微。假如上升到專利層面,更不是政府插手就能解決的。
不知道小米這樣的市場明星公司對這個調查持什么態(tài)度。就在今年1月初,這家上升最快的手機公司遭遇了“換芯門”事件:在它出貨的一批米3中,使用了另一種型號的高通芯片,兩者因成本相差約200元而遭到詬病。出于一種理性和友好的分析,它此舉的原因可能是源于高通方面產能的限制,這在它此前屢次供貨不足中也體現(xiàn)出來。
與其認為小米在供應鏈上存在嚴重問題,不如理解為它對上游的控制能力薄弱-原因很簡單,它對高通的依賴性很強,直到推出低端品牌紅米后才引入了聯(lián)發(fā)科,此前一直只有高通一家芯片供應商。
我們都知道,任何一個公司想改變自己在價值鏈上的地位,都至少要努力去做兩件事:一是降低上下游的集中度,二是讓自己份額變大。
小米是一家有潛力和希望的公司,但它在戰(zhàn)略上確實存在巨大的風險,專利就是其中之一。實際上,除了華為和中興,中國的手機公司和芯片商普遍如此。聯(lián)想最近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獲得了部分基礎專利,盡管數(shù)量有限。
但小米遇到的問題還是應該市場來市場去。我們希望小米能健康發(fā)展,但這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健康的商業(yè)環(huán)境中。
對于通信產業(yè),它發(fā)展的體系已經很成熟,因此,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在市場的體系內解決,而不是要這樣靠政府插手保護。企業(yè)如果尋求政府的保護,也必然要讓渡自己的權利給政府,這也是常識。
下一篇:專利為王的時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