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審查員的特寫鏡頭
發(fā)布時間:2019-10-28 14:31:01瀏覽次數(shù):161
這篇文章,獻給審查員朋友。
如果你身邊有審查員朋友,請轉給他,看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不是他們想的。
01
—
專利審查員,是國家專利行政部門內,專門從事專利審查的,專業(yè)技術人員。
申請人向國家局提出一件專利申請,相應就要有一位專利審查員進行審查,決定是否授予專利權。
可以理解為,審查員是專利質量的把關者。海量的專利申請,經過審查員的篩選,留下有質量的技術創(chuàng)新方案。
但大部分申請專利的人,并不知道這一點,或者這一點他們也不想了解。
很難使申請人愿意將目光從他的技術方案上移開,即便是為他撰寫申請文件的專利代理人,也并不想多看一眼。
每一筆對技術方案的修改,都像刀子一樣割在肉上。
趕快報上去,拿證書,我的創(chuàng)新不容置疑。
如果你告訴他,在屏幕的另一端,還坐著一位專利審查員,對他申請的技術方案條分縷析的閱讀理解,檢索分析,甚至還要判定他的技術是不是新穎,算不算有創(chuàng)造,到底能否授權,估計他會瘋掉。
不了解與不信任,皆因專利質量缺乏權威性,難以引起重視。
大家較量的是授權證書的數(shù)量,而不是證書的質量,因為證書數(shù)量可以粗暴的轉化為經濟效益。
而將有質量的證書轉化為醒目的經濟效益,做起來卻是難關重重。
大家只記得專利證書能用來報項目,因為項目離錢近;
卻忘了專利本身,因為專利本身離錢太遠;
急功近利是申請人的本意,很難要申請人像審查員這樣佛系。
一旦收到來自審查員的消息,多半是補正通知書、審查意見通知書或者駁回通知書。而這些通常意味著你要修改自己的專利申請文本,或者干脆你的申請被審查員槍斃了。
記得一位客戶曾經暴跳如雷的高聲叫道:我這個專利在美國都獲得授權了,在中國竟然不給我授權!你給我問問這個審查員是不是要收錢?!要多少我給他!
這段記憶絕對真實。
即使是審查員,在這一行同樣要承受誤解。
也許最了解審查員的,不是他們的父母或者愛人,只有身在這個圈子里的代理人和IPR。
02
—
即使是在專利這個圈子里,審查員也算是一個神秘的身份。
也許是職業(yè)的敏感性,除了一些行業(yè)培訓之外,極少有機會能夠見到審查員真人。
與審查員溝通的機會,基本都局限于答復審查意見或者電話溝通技術方案細節(jié)。
如果對這兩種方式做概念的上位,可以說是信件溝通或者電波交流。
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浪漫了許多。
其實并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有“專利審查員”這個專業(yè),也沒有社會上的組織機構設有“專利審查員”這一職位。
每一個審查員都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培養(yǎng)出來的。
審查員的培訓非常規(guī)范。
入局培訓為期4個月。新人審查員被分為若干班級,白天上課,晚上自習。
培訓內容包括專利法、實施細則、審查指南、檢索分析等方面的專業(yè)技能。
完成入局培訓之后,還要繼續(xù)完成部門培訓,為期8個月。
在部門培訓階段,有專門的老審查員指導新人完成檢索和審查工作。
不僅如此,專利局還會組織審查員定期前往國外培訓。
他們的工作也很有規(guī)律。
工作時間,他們就在電腦面前審案子。
就他們的工作性質而言,基本不需要與外界太多的接觸。
他們剛剛走出學校,就進入了另一個象牙塔。
學院派是大家對審查員的總體印象,他們總是彬彬有禮。
03
—
但看似清心寡欲的審查生活,也許并沒有那么簡單。
在這個花花綠綠的互聯(lián)世界,誰相信還有世外桃源?
試著站在審查員的角度,來看待每一件專利申請,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。
換位思考,是一種拓展人生寬度的好方式。
我相信審查員工作的時候,都是“機器般”嚴格按著法條來篩選專利申請。
該授權的授權,該駁回的駁回。
但我也相信,在面對如流水一般的專利申請時,不同國家,不同主體,不同代理,不同質量的申請,在他們的內心也會引起衡量與思考。
當每天處理太多低質量申請時,他們應該也曾對自己的工作價值產生過懷疑。
這些申請就像擺明了在說,要拿到授權去換錢一樣。
一點面子也不講。
當看到企業(yè)拿著“湊數(shù)的專利”報高新、領補助,專利成為宣傳廣告的金字招牌,他們也多少感到專利價值的扭曲,即使是身為審查員也無能為力。
也不過是只能按規(guī)則審案子,無法再多做些什么。
實際的審查業(yè)務,似乎和書本上講的不太一樣。
那自己的角色又該是什么呢?
如今面對新時代的審查需求,被質檢部門和催審部門夾在中間,一邊要求質量,一邊又在要求速度。
看著桌子上的審查指南,應該也會陷入沉思:
這樣審案子,還能審多久。
04
—
我寫過一些文章,全部是站在代理人或者企業(yè)角度,看待行業(yè)的環(huán)境和這種環(huán)境下個人的發(fā)展,卻極少關注審查員朋友。
2004年,我國專利審查員數(shù)量大致為1500人。
2017年,我國專利審查員的數(shù)量達到11000人。
近幾年隨著我國專利申請數(shù)量幾何級別的增長,以及縮短審查周期的要求,審查員逐年擴招,保守估計數(shù)量應該不低于2萬。
2萬是什么概念呢?
2018年全國取得專利代理資格的有3.7萬人。
也就是說,代理人與審查員的數(shù)量比例大致為2:1。
那么代理人參考自身的工作量,大概能知曉審查員面臨的任務量是什么程度。
所以說最了解審查員的,果然還是代理人。
這是在今天,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巨大(超過歐美日韓申請量總和)的時代背景下,產生了這么多專利審查員,來應付審查需求。